文:國立中山大學 柯盛文

 

前言

社會學年會紀錄分享:關於學習歷程檔案營

學習歷程檔案上路,引起不少高中同學和家長的焦慮與擔憂。對於這項甄選制度的改變,大學教師又怎麼看?今年的台灣社會學年會邀請了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的林國明與張茂桂老師,以及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的陳婉琪老師,共同分享大學端對學習歷程檔案的看法,同時為高中同學提供指引與建議。

 

1. 學習歷程檔案撰寫架構

林國明老師提醒,高中同學要撰寫一個項目時,應該問問自己:在過程中學到什麼?為什麼想做?除了結果,更應該敘述自己對這個項目的動機、過程和心得反思。對大學端而言,素養取向的能力與態度和學科知識是同等重要。書寫內容不妨展現學習的熱忱和精神,更可以參考各校系提供的準備指引!(https://reurl.cc/WLmpdZ)。

 

2. 若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怎麼辦?

如果還不確定有興趣的領域該怎麼辦?陳婉琪老師建議不如呈現自己的「獨特性」,在文字整理時說明自己的生涯探索軌跡,同時呈現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特色。大學端重視過程與一般性能力,即使高中的過程和申請的科系關係不強烈,若能讓大學端看見學習的熱忱或其他能引起注意的特質,比起「教科書式」的申請資料更能讓人印象深刻。

 

3. 多元表現 重質不重量 

要注意的是,多元表現是「重質不重量」而絕非是愈多愈好,畢竟學習歷程不是積點比序,絕不是純粹累積紀錄與證明的軍備競賽;如何用故事性的敘述統整、呈現自己的經驗與個人特色,才是重要的事情。林國明老師提出幾項原則,包括以校內活動為主、培養核心素養能力、寫出每個項目的過程和心得反思,也不必每一項參採項目都要滿足。同時也不需要太過功利,不必把每件事都和未來想申請的科系掛勾,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做就能呈現豐富多元的結果。

4. 匯星小建議

從多位大學教授的分享當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重點:學習歷程檔案的內容不一定要和科系有絕對關聯,大學教授重視的是”一般性能力”也就是說就算你今天填社會組科系,裡面放了自然科學的研究報告,能展現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社會組教授也會很希望收到這樣的學生,不是說高中三年都要和社會綁在一起!

☆ 本站提供的資源全部免費,所以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可以請我們一杯咖啡!

提供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

☆免費加入匯星Line討論群,獲得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