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嘉和 屏東高中

競賽資訊

 

全國高中台灣人文獎的宗旨在於宣傳親近鄉土的精神,並且希望在高中職階段種下關心在地事物的人文風氣。參賽者需要以家族或家鄉的人事物為題材,諸如文學、歷史、地理、語言、文化、社會等,進行調查、整理、研究,以散文報導的形式書寫。參賽作品的正文總字數限5000字至15000字。比賽的送件時間約為每年的9月,視現實情況稍作調整。決審口試時間為11月底至12月初。參賽者至多五位,並且必須為同校學生,可由一至兩位導師指導。全部比賽流程為初審、複審、決審三階段辦理,試驗著參賽者的耐心與團隊氛圍。

誠如競賽辦法中所見,主辦單位鼓勵透過田野調查,觸碰心中的感動後,以真摯誠實的文字書寫地方文化底蘊。從全國高中台灣人文獎的發展來看,我所參與的階段正好面臨比賽轉型。十七屆一改過去論文式與分組書寫,以吾家吾鄉為比賽重要忠指,作品中必須兼具有田調、統整、寫作的工夫,擁有散文報導的流暢與可讀性書寫。去除過去偏重客觀研究與機械式的論文形式,試圖融入人文溫度和情感連結,以符合比賽名稱精神。因此讓參賽者在選擇題目與書寫方式考慮更多。此次入圍的有涉及白色恐怖、八二三炮戰、大陳新村、飲食文化、老街、家族史、民俗等多樣活潑議題,展現高中生對社會議題的正面發展。

 

一切旅途的開端

 

回歸自身想法,究竟,何謂文組生的浪漫呢?我想沒有比踏在家鄉的土地上,挖掘在地人文還要更令我心中悸動。賴和基金會所舉辦的全國高中台灣人文獎,以打破升學功利主義,鼓勵高中生進行田野調查口述、書寫台灣為目標。高一下學期,偶然得知台灣人文獎的消息,便找了幾位的同學一起報名。成員各自屬性不同,亦是我首次跨領域合作。基於對鄉土的情懷,以及對自我的挑戰,幾經篩選與討論後,我們選定大陳義胞為著墨題材,挖掘隱藏於台灣歷史中的少數族群。面對族群的沒落與房屋崩解,朦朧的戰火面紗和身處異鄉的無奈,在漫長的訪談中逐漸清晰。走進社區信仰中心,坐在木凳上心中滿是無力感,深知文章無法對族群的沒落和生活環境有改變,按下快門與搖搖筆桿,是我們唯一能給予的尊重與支持。歷經七個月的折磨,從文獻回顧、實地走訪到討論結果,在在挑戰成員的生理與心理。苦尋不著史料的著急、困惑於詮釋心中感受,甚至一度無法書寫,讓我們吃足苦頭,卻也堅強參賽意志。

 

比賽的初衷與反省

 

最終,團隊有幸踏入12月17日的決審。口試面談中,評審劈頭便問:「你們看了競賽辦法沒有?你們讀過賴和〈我們地方的故事〉嗎?」當下的反應稍顯遲鈍,臉上的不安感來自於出乎意料的問題, 卻只能就現實狀況回答。在教室及樓梯間演練不下三十次的口試,假設各種進對應退,依舊壓不下內心的訝異。但這就是參賽的魅力,蛻變的過程。最後在眾多競爭下,幸運獲獎。參賽有何用處?我認為是對往後學術上及研究態度初步的探索。但研究對象之於我呢?難道只是獎盃與虛榮感,或是在面試時證明自身能力的工具嗎?從事任何科展或人文研究,過程中最重要的並非資金與師資,自身對於研究題材的熱情與動力尤其重要。當時間的逼迫與原地打轉的無助感襲來時,能否堅守著當初參賽的理想,是成長的關鍵。對研究對象的反饋與持續追蹤,是研究者應盡的責任,否則只是披著學術外衣、談著社會議題的虛偽人類。

 

熱情的延續與修正

 

興趣與對文化鍾愛的使然,讓我踏入社會學系。隨著多元視角轉換,逐漸理解田野調查的精神與原則,剖析細節中的脈絡和人際中交織出的文章。回過頭看過去粗劣卻也熱血的比賽過程,心中便覺得稚氣與可笑,更多的是對自身缺失的責怪。如今,雖然達不成如日本田調先輩伊能嘉矩的田野「五戒」與「踏查三原則」,但正試圖往理想的田野之路前進,並永無止盡。過往簡陋、不嚴謹的經驗,時刻提醒自己避免走向低劣與存在象牙塔內的研究。即便僥倖在比賽中獲獎,卻熟知單靠熱血是無法上的了檯面。保持彈性與自我要求,是任何一個領域學生都必須銘記的準則,也是未來跨領域合作趨勢下的必備條件。

☆ 本站提供的資源全部免費,所以如果文章對你有幫助,可以請我們一杯咖啡!

提供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

☆免費加入匯星Line討論群,獲得最新資訊

☆我也要投稿多元學習經驗文章!